【案情】
2020年3月23日,被告陳某由于資金周轉需要向原告張某借款12萬元,借期7天,雙方口頭約定1天利息500元。同日,在陳某給付張某3500元利息后,張某向陳某銀行轉賬12萬元。
借款到期后,張某多次催要,陳某一直未完全償還。2021年7月11日,雙方經(jīng)結算確認陳某剩余未還本金為6萬元,雙方約定原告的所有損失含利息以2萬元結算,陳某向張某重新出具了8萬元本金的借條,約定按照2300元/月計算逾期利息。2022年5月23日,張某訴至法院,請求判令陳某償還欠款及損失合計人民幣10.07萬元。
被告陳某辯稱認可借條系其出具,認為原告系收取高息,雙方實際口頭約定月息不低于5%,另外還口頭約定了其他手續(xù)費,因時間久遠,具體金額記不清。希望可以減少利息,并提交了與原告的微信、支付寶轉賬記錄證明已償還款項。
【評析】
對于借款合同而言,提供合同約定的款項是出借人的義務,而依約償還借款及相應的利息則是貸款人的義務。民法典充分體現(xiàn)了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私法精神,當事人自愿簽訂的民間借貸合同,不會輕易被認定為無效。
關于民間借貸的利率,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條第一款規(guī)定“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2020第二次修訂)》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了上限,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約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是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合同成立時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四倍的除外。前款所稱“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是指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yè)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發(fā)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
根據(jù)前述規(guī)定,對于合同約定超過司法保護標準,借款人已償還合同約定的部分款項,未還清合同約定全部本息的情況下,尚欠款項如何認定?筆者認為,應當按照不超過司法保護最高標準計算認定利息,其余部分折抵本金,并據(jù)此認定剩余應還數(shù)額。
理由是,在借款人已經(jīng)按照合同約定清償部分利息之債,但尚未清償全部本息的情況下,出借人與借款人就利息給付已產(chǎn)生新的爭議,如不將借款人已支付的高于司法保護標準的利息折抵借款本金,則實質上系通過司法程序確認并保護了出借人所主張的超出司法保護上限的利息,違反了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二十五條的規(guī)定。
另外,只有訴至人民法院的案件,才會受到司法解釋劃定的利率保護上限的約束,并不妨礙當事人在實施借貸行為過程中的意思自治。即只要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不違背公序良俗,借貸雙方有權按照自己的意思,就借款合同中的期限、利息計算等內(nèi)容自愿協(xié)商。
本案中,法院判決被告陳某向原告張某償還借款31837元及利息(自2021年7月16日起至實際還款之日止按同期全國銀行業(yè)間同業(yè)拆借中心公布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計算)。